只要提到“九门提督”这一官职,就不由得想起《雍正王朝》中的隆科多,康熙驾崩之后,若非隆科多的鼎力支持,雍正恐怕是难以顺利即位的。
正是由于电视剧的渲染,让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看法:九门提督位高权重,事关京师安危。实则不然,正史中九门提督固然重要,但远没有影视作品中那么离谱。
御史提出一问:如果九门提督封闭京师九门凭借手里的三万多人马,能否顺利拿下紫禁城?要想搞清楚答案并不难,只要把九门提督的职掌,以及京师的兵力作一个对比,大致就清楚了。
九门提督统领多少兵马?
九门提督是通俗的叫法,所谓的九门是指京师内城的正阳门、崇文门、宣武门、安定门、德胜门、东直门、西直门、朝阳门、阜成门。九门提督正式的官衔为“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”,官方一般简称为“步军统领”。
从官名全衔上可以看出,九门提督统率的军队分为两部分,一是“步军营”,二是“巡捕五营”。步军营是八旗步兵组成的,而巡捕五营则是绿营马步兵。
步军统领衙门的建置从清初至乾隆朝屡有变动,每个时期的叫法以及统率的兵力都不同,至嘉庆四年才形成定制。
按照《光绪会典》的记载,步军营兵额,从满洲、蒙古各佐领下抽调领催2人,步军18人;汉军各佐领抽调领催1人,步军12人。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计算,那么步军营的总兵力应为21000余人。
巡捕五营即中、南、北、左、右五营,因各营所辖地面大小不同,兵额也不同。其中中营兵力最多为2760人,右营最少为1480人。五营合计马步兵威11080人,步军营与巡捕五营总计兵力为32000余人。
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力如何分配?
步军统领衙门扮演的是警备司令部和京师巡警的职能,主要负责守卫和治安。也就是说,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三万余人马,并非是朝廷最精锐的主力部队。
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是按地区进行分工的,八旗步军营防守城内,按八旗方位分汛驻守,并抽调一部分官兵(360人左右),专门从事缉捕之事。
巡捕五营防守的是外城和京郊,中营驻扎在圆明园一带,南营防守外城及南郊,北、左、右三营,分别驻守北郊及东郊地方。
不难发现,步军统领衙门只有步军营驻扎在内城,巡捕五营都在外城。这么算下来,如果九门提督封住九门,那么手里可调动的兵力只有步军营的21000余人。
京师内城驻扎的兵力有多少?
紫禁城是京师的重心,宫中主要有侍卫处和亲军营担任防守、值班任务。侍卫处由领侍卫内大臣、内大臣、散秩大臣、御前侍卫、乾清门侍卫、一等侍卫、二等侍卫、三等侍卫、蓝翎侍卫,以及宗室侍卫、侍卫什长等组成。
根据《清史稿·职官志四》的记载,侍卫处的总人数大约为800人左右。侍卫处是皇帝最信任的守备队伍,大多出自上三旗,且一般是亲贵子弟,这些侍卫分布在内廷各处门禁。
外朝的守卫是另一支队伍负责的——亲军营。亲军营是八旗军队中的绝对精锐,从满洲、蒙古各佐领下挑选,人数总计为1770人。侍卫处加上亲军营,人数就有2570余人,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。
侍卫处和亲军营的战斗力再强,其数量也不足以抗衡步军统领衙门的步军营,两者的比例几乎是10:1。显然,皇帝手里还有另一只主力。
这支主力就是护军营。护军营是担任守卫宫禁的军队,主要是紫禁城的外围。其官兵也皆为满洲、蒙古精锐。
护军营的前身是关外时期的“巴牙喇”,熟悉清初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巴牙喇是个什么概念。护军营的总兵力多达15000余人,其中上三旗官兵值守紫禁城内,下五旗则在外围巡查。
侍卫处、亲军营、护军营的总兵力近18000余人,他们战力彪悍,对付步军统领衙门的步军营绰绰有余。加上紫禁城墙高皮厚,九门提督若有异心,恐怕连宫门都攻不破。
不仅如此,皇家内务府还有三旗兵马,八旗各都统衙门也有数目不等的官兵,这样一算不管是兵力还是战斗力,都胜过九门提督。
实际上九门提督在清代还算不上多么的位高权重,嘉庆以前九门提督不过是正二品官,连外省提督的级别都没有达到。嘉庆四年,九门提督才改为从一品。
在京师各衙门中,步军统领衙门虽然看起来很重要,但是其政治地位仍无法与内阁、六部以及八旗各衙门相比。而且需要注意的是,大多数情况下,九门提督都是朝中大员的兼职,像我们所熟悉的和珅、荣禄,都是长时间兼任九门提督。
御史如果没记错的话,嘉庆年间还有汉臣担任过九门提督,此人的名字应为杨朝曾,只是他担任的时间不长还是兼职,但也可以看出,在皇帝心目中,九门提督的含金量应该有限,不足以对皇权构成任何的威胁。